欢迎访问 环保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时评

绿色龙江丨大庆市:生态为本 莲花为媒 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发布时间:2024-11-29来源: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作者:佚名

  编者按



    4月29日,我省召开全省绿色龙江建设大会,提出要着力建设绿色龙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半年来,全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自11月17日起陆续刊发。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庆市肇源县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以西海湿地公园景区为核心,以绿色生态体验为重点,确定全季旅游发展思路定位,举办开江季、赏莲季、丰收季、冰雪季等文旅融合推介活动,实现“生态赋能、文旅搭台、经贸唱戏”的目标:2024年赏莲季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约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5亿元,总签约额14亿元,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储备有价值项目线索23个。同时,着眼基础设施、文旅融合、宣传推介、引客入肇四个方面,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助力县域经济不断攀升。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功能。以西海湿地公园获批 AAA 景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西海湿地公园等核心景区功能。一是启用景区服务综合体。西海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正式启动运行,第一批讲解员队伍组建成立,景区标识标牌焕新升级,集人员流量、车位信息、天气预报、安全监测于一体的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正式上线,景区服务更加精细化。二是设立文创产品展示区。“肇源有礼”文创展示中心正式向游客开放,设计开发文化挂件、摆件、冰箱贴等文创产品10余种,推出“印象肇源”纯净水、西海文创咖啡各1款,地方特色产品与肇源旅游元素实现有机结合。三是打造网红打卡新场景。优化了音乐喷泉开放时段和视听设计,新增“莲年有鱼”“龙飞凤舞”“树木藤球”“神龙穿越”等多处打卡场景,持续向核心景区注入文化气息,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文旅融合,实施“旅游+”战略。切实转变“旅游抓旅游”的落后观念,依托“赏莲季”品牌效应,深入实施“旅游+”发展战略。一是规划精品线路。通过将县域特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事体验与旅游深度融合,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4条,进一步拓展县域旅游边界,着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旅产品。二是打造精品文化。全新推出“不夜城”全景式文化旅游项目,大型历史情景剧《莲》创作完成并首演成功,举办了民俗文化展、摄影文化展、“魅力肇源我推荐”视频征集等系列活动,县域文化消费场景更加多元。三是举办精品活动。精心谋划并开展城乡文艺汇演、青年干部才艺展演、省内艺术团队艺术交流等文旅活动。

      (三)强化宣传推介,打响文旅品牌。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紧抓住流量密码,选择群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做好宣传工作,用多维度的“指尖传播”为“赏莲季”引流。一是启动直播模式。“赏莲季”开幕式当天,邀请央广网、新华网、中新网、今日头条、香港商报网等十几家国家、省、市媒体同步进行直播报道,直播浏览数累计达到10万+。二是启动网红模式。聘请网络达人和本县网红为“赏莲季”代言,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多视角制作宣传视频,总浏览量超500万,打响肇源特色文旅品牌。三是启动群众模式。精心制作赏莲季短视频、新闻共239条,发动热心群众进行转发,总播放量超过500万次。

    (四)强化引客入肇,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科学引流,周边区域跟团游、自驾游来肇人数显著增多,带动肇源旅游持续升温,小众旅游目的地建设初见成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一是合作引流。主动对接哈尔滨、大庆、吉林等地11家旅行社,合作开通“赏莲专线”为肇源引流,把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动能。“赏莲季”启动至今,全县累计接待各类游客约250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占比74.4%、省外游客占比25.6%。二是赛事引流。连续第二年成功举办半程马拉松邀请赛,来自全国各地的4500余名跑友齐聚肇源。此外,还成功承办了全省门球赛、健身操比赛等一批“文旅+体育”项目,赛事消费成为肇源旅游新热点。三是美食引流。深入挖掘肇源鱼文化,全新推出鱼宴争霸赛,“肇源江鱼”品牌进一步叫响,“赏莲花、品江鱼” 成为众多游人的“标配”行程。

  

  

  

  三、经验启示

  

  

      肇源县深入发掘整合文化、历史、生态、经济、行政资源,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壁垒,塑造了生态文旅+产业的生动样板。

      一是系统谋划久久为功。围绕文旅产业品牌化、多元化、市场化发展,几届县委县政府以“莲花节”等节庆活动为核心、以西海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为载体,压茬推进,以点带面,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一个新台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质量,扩大区域影响,实现厚积薄发。

      二是完善机制夯实基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不断完善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发展文旅产业,打下坚实生态底色。

      三是创新实践协同发展。秉持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与生态、文化、体育、餐饮、康养等元素深入融合,重点打造地域文化、乡村休闲、节庆活动三张特色牌,优先发展滨水、冰雪、乡村体验、农业观光、驿站文化等旅游业态,有效促进旅游及其关联产业深度绑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原文链接:http://sthj.hlj.gov.cn/sthj/c111948/202411/c00_3178789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