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出现的“水墨画”,别样风情,美得震撼
发布时间:2020-06-16来源: 本网作者:佚名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水磨镇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了“禅寿老街、寿溪湖、羌城”三大区。
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塔、白塔等建筑风格集中国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台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川西民居风格、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不仅解决了灾后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打造了“以家带店”的宜居宜商模式,为发展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寿溪湖由五条浸百草的穿山泉溪汇流而成,这些山泉溪水具有调节身体肌能,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神农百草而万寿,水磨饮寿溪而万福,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中记载“……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名溪湖。”
水磨羌城占地面积61117平方米,是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筑结构9度设防,把羌褰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综合运用,传承并发扬羌族建筑文化,完美体现了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概念。水磨羌城的传承与创新,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最美羌城”。
在水磨古镇还能体验众多羌族特色文化,羌笛、羌绣、羊面鼓等。来水磨古镇旅游,感受羌族文化之美。
政策法规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