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提审“常州毒地案”,污染企业不能道歉了事
发布时间:2020-05-09来源: 作者:
最高法启动再审,针对本案的法律难点,给出明确的态度,释放明确的信号,无疑将加速公平正义的到来,给环境公益诉讼树立一个参照模板。
▲“自然之友”“中国绿发会”与常隆公司、常宇公司、华达公司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二审现场。
5月6日,记者从中国绿发会获悉,该组织已收到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民事裁定书,决定提审“常州毒地案”。此前,一审判决原告“中国绿发会”及“自然之友”败诉,后二审虽支持部分诉讼请求,但原告仍以事实调查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2016年发生的常州市“外国语学校毒地案”,可谓一波三折。一审判决,驳回环保组织的全部诉讼请求,要求两原告负担189万余元的诉讼费,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二审虽然终结了“天价诉讼费”,改判3家污染企业道歉,但继续驳回环保公益组织关于消除污染影响、恢复生态的核心诉讼请求,让环保组织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这样一个环境公益诉讼案例,不仅让环保组织很受伤,也不符合公众的期待。明明污染者已经认定,污染责任也已确定,可污染企业却无须拿钱治污,为之前的污染买单。
常州毒地案所造成的具体污染危害,至今也是一笔糊涂账。这样的结果显然背离的法律的初衷。
这起案件中的核心问题,是当地政府收储土地的污染治理,是不是应该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原则,污染企业是不是可以“形式上担责,实质上免责”,这个问题必须厘清,否则将给污染治理和环境公益诉讼释放混乱的信号。
事实上,早在2018年12月,此案二审宣判后,就曾有法律人士呼吁,“建议两公益组织进一步向江苏高院以至最高院提出再审申请,让污染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
如今,最高法院提审“常州毒地案”,不仅体现了司法的担当,对于舆论、业界的关切也是一种回应。更重要的是最高法启动再审,显然将成为此案的重大拐点。
无论是舆论关注度还是此件一波三折的曲折程度,作为一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个案,“常州毒地案”完整呈现了环境公益诉讼的痛点。
因此,最高法启动再审,针对本案的法律难点,给出明确的态度,释放明确的信号,无疑将加速公平正义的到来,给环境公益诉讼树立一个参照模板。
此外,一个并不复杂的污染个案,从一审、二审到最高法院再审,陷入了漫长的持久战,背后也凸显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
作为生态保护的助推器,环境公益诉讼眼下却呈现一头热、一头冷的遗憾。大多环保组织,对于推动环境公益都有着一腔热情,国内许多重大污染事件中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但他们的努力,却往往在地方保护主义面前,败下阵来。此前多起环境公益诉讼中,环保组织屡屡遭遇鉴定贵、取证难、审判难等难题。环境公益诉讼面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让环保组织举步维艰。
鉴于此, 此次最高法院提审“常州毒地案”,令人振奋,其示范价值不言而喻。当然,要想真正让环保组织在公益诉讼中挺直腰板,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还须进一步破解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支持的缺乏,错案追究的缺位,以及诉讼规则不够完善细化等诸多痛点,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干扰,把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降下来。
回到此案本身,此前二审已经要求涉事企业赔礼道歉,但是“污染地块修复支出究竟应由谁来承担”这一问题事关公共利益,容不得一丝含糊。
因此,从最高法的层面回答这一问题,让污染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真正实现此次公益诉讼的目的,不仅更能慰藉人心,也更具标杆意义。
政策法规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