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标本制作亲历者:曾采集百余条白鲟幼体,但养殖失败了
发布时间:2020-02-11来源: 作者: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珍藏的长江白鲟标本
“到现在人类也没有搞清楚,白鲟在长江里是怎么繁殖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教授对于研究了几十年的白鲟有一些不舍:“本来我还想继续研究白鲟的,但是没有了相关的资料,这个要停下来了。”
1月4日,记者探访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生生物博物馆。该馆已有90年历史,收藏有40万件标本,其中白鲟标本就有6件。最大的一件白鲟标本,有4米长,距今已有41年的历史。其中一件空中悬挂展示的白鲟标本,是根据何舜平等人上世纪80年代末外地运回的白鲟制作而成。
何舜平是四川泸州人,从小在江边长大,“那时,经常会看到,有人拖着比板车还长的白鲟,比较常见。”“本来白鲟是可以持续生活下去的,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它的灭绝。”以前,每年回游的中华鲟、白鲟非常多,“真的不是什么稀奇的物种”。
1985年,从四川到湖北读研究生,对于当年亲手参与运鱼、做标本的往事,何舜平历历在目。“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老师说要做几个标本,电话打到中华鲟所”,对方称“你们来嘛,派2个人拖两条回去就行。”
当时交通不发达,何舜平和同事一起坐长途车到宜昌再转车到三峡鲟鱼所,“冷库里全部都是鲟鱼,我们选了一条2米不到的白鲟、一条4米多长的中华鲟。”“当时没有汽车,我们租板车把大鱼拖到长途汽车站,然后花5块钱请人抬到客车顶上,坐上晚上6点半的夜班车,第二天早上到武昌傅家坡,我们请客车司机把车开到水生所,辗转几天,才把大鱼运到。”
何舜平回忆,等到鱼解冻后,水生所陈宜瑜主任动第一刀把鱼刨开,“没有冷冻室,我们就把鱼搬到防空洞里解剖。先把肉剔干净,再用砒霜固定外皮,缝起来再填充。”
何舜平介绍,1991年和团队科研人员在长江口,还采集到了100多条20厘米左右的白鲟幼体,“后来白鲟就逐年慢慢变少了,在南京找到一条、在宜宾找到一条”“想挽救它把它养活,但都养殖失败了。”
在一本书里,何舜平所在的学科组还贡献过一篇有关白鲟的文章——结合古代物种分析其对陆生生物的形成和影响。他们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有关研究还在继续,已经完成了匙吻鱼全基因组研究。
相关新闻
白鲟灭绝了,为什么菜场有售
专家:这是美国匙吻鲟,和白鲟很相似
菜场里卖的匙吻鲟和白鲟很相似 胡先生 摄
白鲟灭绝的消息,牵动着众多市民和读者的心。“新闻里说白鲟灭绝了,但为什么在菜场见到了它们的身影?”武汉市民胡先生给长江日报记者发来照片,照片中鱼的体型与灭绝的长江白鲟很相似,都有一个长长的嘴巴。
胡先生说,照片是上月15日在古田三路拍的,当时看到一家路边菜摊上有小贩在卖鱼,而鱼的品种并不常见,就随手拍了几张照片。白鲟灭绝的消息,让胡先生想起了之前拍的照片。他问:“这是白鲟吗?”
4日,长江日报记者向在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请教后得知,胡先生拍照的鱼确实和白鲟很相似。该所的两位博士刘飞、王熙看了照片后一致认定——“这是美国的匙吻鲟!”
白鲟与匙吻鲟,都是鲟形目铲鲟亚目匙吻鲟科下的物种。白鲟与匙吻鲟的亲缘关系很近,外形上也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就是白鲟的吻像圆木棍一样;而匙吻鲟的吻更扁平,像鸭嘴一样,因此匙吻鲟也被称为鸭嘴鱼。
专家介绍,匙吻鲟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缓慢流动水域。这种大型淡水鱼可以长到220厘米,重达90斤以上。匙吻鲟的名字来自其独特的吻部,呈扁平桨状,长度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匙吻鲟肉质鲜美,吻部富含胶原蛋白,营养丰富,是宴席佳肴。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我国1988年从美国引进,现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和推广生产。
(编辑:逍遥客)
政策法规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