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壮年为什不愿意种地那?
发布时间:2020-01-15来源: 作者:
想到了网上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故乡容得下灵魂,却容不了肉身。”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荒谬,可是细细品味却很有道理。故乡依旧是魂牵梦绕的心灵圣地,可在当今社会,如果故乡不是所处发达地区,薪资丰厚,而且还不会从事农业种植,在故乡怎么生存呢?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种田?因为种田收入不如打工;因为觉得农民这个身份不那么体面。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较好,现在40岁以下人群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早就从城市蔓延到农村。“父母再苦再累不要紧,只要儿女争气,不要再当农民。”65岁的吕红根家住草庙镇新东村,他们老夫妻俩在家种田,儿子儿媳出去打工,一年下来收入也不错。如今,这样的组合在我国农村非常普遍。不少中老年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超出了承包土地面积,是在帮助进城务工农民耕种土地。他们不愿意让儿女回乡务农,事实上也不需要。随着联耕联种的大举推进,以及农业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小编真真切切感受到,一家一户的小农农业正在走向衰落,规模农业、家庭农场和机械化农业发展加快。农业越来越依赖高度机械化生产,而不是依靠体力,对农民的实际需求量会大大减少,在城市就业没有优势的中老年人完全可以胜任当下的农业生产工作,根本不需要年轻人补充进来。因此,现在的农村,并不缺农民。
于是,我们还是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以后怎么办?小编觉得,以后农民会成为一个很“吃香”的职业。采访了许许多多的农民,小编和同事曾经无数次感叹。现在农民太“拽”了。印象最深的是大桥镇一位种植、贩卖青椒的农民。他说以前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叫卖,辛苦不说还看人脸色。现在他走上规模化种植道路了,外地的批发商主动把车开到他家田头,还要事先预约。他表示“过时不候”。镇上农技站的技术人员还常常要向他请教。这位农民的“底气”很足。小编在那些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身上,在种植养殖大户身上,都曾经看到过这种底气。小编曾经帮他们算过年收入,令人“咂舌”。有实力、有技术,他们代表着未来农民的方向。“职业农民”作为新型职业群体正逐步浮出水面。农民,正在成为无数种职业中的一种。而且,将会是一种很体面、收入很高的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生产经营型。如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二是专业技能型。他们既包括从传统农民逐步转变而来的专业人员,也包括外出务工或学习之后获得各种农业技能的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或回乡务农的大学生等。三是社会服务型。如农业信息员、动植物防疫员或检疫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等。无论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以农业为职业,拥有一定专业技能,是农村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组织的职业化群体。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已突破1500万人,今年预计将达到2000万人。培养造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才能把农民职业有前景、农业发展有奔头、农村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
政策法规
- 习近平会见澳门社会各界代表人士
- (图解)《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 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共同出席越南在重庆设立总领馆换文仪式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政府指定...
- 习近平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 【图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一图读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 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
- 一图读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一图读懂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